靜脈輸液在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各種疾病,我們都希望能“一針見血”,減少疼痛和“漏針”,但由于病人本身血管條件、所用藥物、基礎疾病、穿刺技術等因素影響,液體外滲(也就是俗稱的漏針)的發(fā)生率很高,發(fā)現(xiàn)漏針患者和照顧著往往很慌張,不知道該怎么處理,下面帶大家一起了解漏針那些事。
一、藥物外滲的臨床表現(xiàn) 1.一般表現(xiàn):局部皮膚顏色蒼白或紅暈,繼之腫脹,出現(xiàn)水泡。而嬰幼兒由于不善表達,老年人皮膚松弛,痛覺減退,剛開始漏針時很容易被忽略,往往腫脹很明顯后才被發(fā)現(xiàn)。 2.特殊藥物外滲如:氨茶堿、20%甘露醇、氯化鉀、抗生素類、蛋白制劑、氨基酸等,這類藥液具有強烈的刺激性,外滲后沿著穿刺靜脈走向皮膚可出現(xiàn)發(fā)白、青紫、腫脹,局部形成硬結,甚至發(fā)黑壞死。
二、引起靜脈輸液外滲的原因 1.輸液工具選擇不當,調查顯示:鋼針輸液外滲率為30%,外周留置針輸液外滲率為6%,建議輸液時盡量選擇留置針,以減少反復穿刺的疼痛和漏針; 2.穿刺部位選擇不當:選擇手腕、手指等關節(jié)部位穿刺,由于患者輸液時間長、活動頻繁、上衛(wèi)生間等,針頭容易移位造成漏針; 3.固定不牢:幼兒哭鬧、活動等使固定的膠布或敷料松動,未及時更換或穿刺部位固定方法不規(guī)范導致漏針; 4.血管條件差:血管過細,輸入刺激性大的液體或輸注速度過快引起漏針; 5.藥物因素:主要是藥物本身酸堿度、滲透壓濃度影響,從而造成藥物外滲。 三、液體外滲處理措施:輸液期間如出現(xiàn)局部隆起、疼痛或輸液不通暢,應立即關閉輸液器并呼叫護士處理。護士應按照“一停二抽三拔針,四查五看六抬高,七敷八涂九觀察”的原則迅速采取措施。同時,應仔細檢查外滲范圍,觀察局部皮膚顏色和溫度變化,抬高患肢以促進靜脈回流,減輕腫脹。必要時,可局部敷以硫酸鎂或使用其他藥物外敷,并涂抹適量的消腫止痛藥膏,適時觀察腫脹消退情況。
四、漏針局部處理: 1.冷敷可使血管收縮,減少藥物吸收,同時可降低神經末梢對痛覺的敏感性。在24時之內可局部冰敷(用一塊薄毛巾包住冰袋防止凍傷)或冷毛巾冷敷消腫,冷敷時間約20分鐘,根據情況每日數次。 2.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加速外滲藥液的吸收。24小時以后,用熱毛巾熱敷(可用毛巾包裹熱水袋,內置50-60℃溫水),時間約20分鐘,每日數次。 3.醫(yī)院通常用50%硫酸鎂注射液濕敷,因硫酸鎂具有高滲收斂作用,再外涂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加快組織水腫吸收,改善組織再生。 4.還可選用馬鈴薯切成薄片或搗碎成泥外敷,馬鈴薯素即龍葵素,具有抗炎、抗組胺的作用,可減輕皮膚腫脹和青紫。 了解了以上內容,漏針不再可怕,平時合理飲食、加強運動、增強體質,減少生病,必須輸液時盡量選擇留置針,避免輸液肢體過度活動,以預防為主,減少漏針和二次傷害。